成果频出,为奋进中的大工加油鼓劲!
近日,大工喜讯不断,科研成果频出,请跟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大工两项成果被人工智能领域顶级会议IJCAI录用
近日,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计算机学院物联网研究所两项研究成果被2019年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IJCAI 2019)录用。IJCAI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顶级学术会议,被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推荐国际学术会议列表认定为A类会议(A类指国际上极少数的顶级刊物和会议,鼓励我国学者去突破),在该领域具有极大的影响,代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本届IJCAI大会收到4752篇论文投稿,录用650论文录用率仅为13.6%。此次我校研究成果被录用,标志着计算机学院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标志性进步。
向上滑动阅览
论文“The Price of Governance: A Middle Ground Solution to Coordination in Organizational Control”,作者是余超(副教授)、谭国真(教授)。论文研究了分布式系统控制的最优策略的定义和求解问题,第一次在分布式系统控制领域提出了管理代价(Price of Governance)的概念,用以平衡基于分布式交互的无政府主义代价(Price of Anarchy)和集中式管理的政府主义代价(Price of Monarchy),从而以最小的管理成本实现整个系统的最优控制。论文提出了一种层次化的监督强化学习的方法论和模型框架,并对如何实现该框架的核心原理以及如何计算管理代价进行了逐步定义。论文在分布式系统协同机制和社会困境下合作机制两个实例下进行了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在不同类型的分布式系统控制问题中,所提出的层次监督学习模型能够以最低的管理成本实现系统性能最大化。
该工作受到国家军委装备发展部“十三五”装备预研领域基金“面向多智能体系统的博弈学习技术研究”、国家军委科技委前沿创新项目“智能集群与有人无人分布式协同理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多智能体学习的社会规范涌现机制研究”、NSFC-辽宁省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网联汽车群体智能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的支持。
此外,余超副教授与天津大学合作的论文“Large-Scale Home Energy Management Using Entropy-Based Collective Multiagent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同样被录用为全文。通过集成多源电子设备、分布式能源发电和存储,以及先进的仪表控制仪器,智能电网下的居民能源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此工作提出了基于熵的集体多智能体深度强化学习方法来解决微电网下的供需平衡和峰值负荷问题,从而优化居民用电行为和电力成本。基于真实的电力市场数据,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的方法在短期和长远方面都可以极大的降低电力消耗成本,并且平衡日高峰用电需求。
大工在低温等离子体物理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近日,我校物理学院、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王友年教授课题组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Michael A. Lieberman教授及美国休斯顿大学Demetre J. Economou教授合作,在容性耦合等离子体中非线性驻波效应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成果以“Observation of Nonlinear Standing Waves Excited by Plasma-Series-Resonance-Enhanced Harmonics in Capacitive Discharges”为题,于2019年5月7日在物理学国际顶级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课题组博士生赵凯为该文第一作者,温德奇博士(现为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博士后)为共同第一作者,王友年教授和刘永新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Physical Review Letters》是美国物理学会(APS)的会刊和旗舰杂志,主要发表物理和相关交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是物理学领域顶级的国际学术期刊,最新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影响因子为8.839。
向上滑动阅览
容性耦合等离子体中非线性驻波现象的实验观察:在半导体芯片制造过程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工序需要利用低温等离子体加工技术。容性耦合等离子体源由于具有放电均匀性好等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干法刻蚀和薄膜沉积等芯片制造工艺中。近年来,随着晶圆尺寸和电源驱动频率的日趋增大,由驻波效应引起的等离子体不均匀性已成为制约半导体工艺设备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引起了工业界及科研界的广泛关注。
该课题组利用自主研制的高频磁探针,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低气压容性放电中由等离子体串联共振引起的高次谐波所激发的非线性驻波效应,并结合非线性传输线模型揭示了非线性驻波激发的物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气压较低条件下,鞘层的非线性振荡会激发高次谐波,这些谐波在串联共振频率附近得到增强。在特定的放电条件下,这些非线性谐波将会引起径向驻波,导致放电电压及电流在极板中心处出现最大值,从而造成等离子体密度的“中心峰”分布。然而,随着气压的升高,高次谐波激发逐渐受到抑制(图1),并导致等离子体均匀性得到改善。
该研究成果首次在实验上证实了甚高频容性放电中激发的非线性高次谐波对等离子体不均匀性的重要贡献,并从理论角度深刻揭示了高次谐波与等离子体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这些发现对于下一代基于450 mm晶圆的半导体工艺设备的设计及参数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该项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11335004)和优秀青年基金项目(批准号:11722541)的资助。
大连理工大学研发出低功耗高灵敏度集成传感器
大连理工大学黄辉教授课题组发明了无漏电流“纳米线桥接生长技术”,解决了纳米线器件的排列组装、电极接触及材料稳定性问题,研制出高可靠性(8个月电阻变化率<0.8%)、低功耗(可室温工作)及高灵敏度(NO2检测限0.5ppb)的GaN纳米线气体传感器,该传感器可推广至生物检测以及应力应变检测等,实验结果发表在国际纳米领域顶级期刊“Nano Letters” 。
向上滑动阅览
当前,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IC)发展迅猛,推动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产业的兴起。如果把IC比作人的大脑,传感器则相当于的人的感知器官,二者相互依存。但是,传感器(特别是可集成微纳传感器)的发展程度,远远滞后于IC的发展水平。因此,微纳传感器(或传感芯片)将是继IC产业之后的另一重大产业。
与传统体材料和薄膜材料相比,半导体纳米线具有大的比表面积、易于形变、纳米级的导光和导电通道、优异的机械性能以及结构灵活多样等优势,是微纳传感器的理想选择。但是,纳米线的器件制备工艺存在纳米线易被污染和损伤、纳米线排列定位困难、纳米线电极接触电阻大的问题,阻碍了纳米线器件的实用化进程。2004年惠普公司与加州大学合作发明了一种“纳米线桥接生长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技术难题。但是,在纳米线桥接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寄生沉积层会造成漏电流,这极大的劣化了纳米线器件的性能,该技术并未获得推广应用。
黄辉教授课题组,首次研究了纳米线桥接生长中的寄生沉积效应,发明了一种结合气流遮挡效应与表面钝化效应的桥接生长方法,解决了寄生沉积问题;并首次实现了“无漏电流”的GaN桥接纳米线,在此基础上研制出高稳定性、低功耗以及高灵敏度的集成纳米线气体传感器。特别是,GaN材料是第三代半导体,具有优异的稳定性(耐高温、抗氧化、耐酸碱腐蚀)和生物兼容性,适用于严酷环境下的应力应变以及液体和气体样品的检测(实验证明氢氟酸腐蚀48小时未对GaN纳米线产生影响),应用领域非常广泛。该技术将推动传感芯片的发展。
软件学院两项研究成果发表于计算机网络顶级会议INFOCOM 2019
近日,第三十八届国际计算机网络通信大会(INFOCOM 2019)在法国巴黎召开。软件学院物联网方向研究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两项研究成果在大会上正式发表。这是软件学院智能系统研究所的论文第三次被INFOCOM录用。此前在INFOCOM 2018上,该团队首次提出混合优先级多车协同调度的概念,引发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同时得到了审稿人极高的评价。近两年软件学院智能系统研究所已经在计算机网络、分布式计算、传感器网络顶级会议INFOCOM 2018、INFOCOM 2019、SECON 2018、SECON 2019、ICDCS 2018、ICDCS 2019、顶级期刊TON、TMC、TECS、TVT等CCF A、B类会议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标志着软件学院在物联网研究成果得到了本领域同行的关注和认可。
向上滑动阅览
成果一:Minimizing Charging Delay for Directional Charging in Wireless Rechargeable Sensor Networks(无线充电传感器网络定向充电最小化延迟方法)
该成果来自于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主要作者包括林驰副教授、周彦宏(2016级硕士研究生)、邓镜教授(我校海天学者)、吴国伟教授、王雷教授。针对目前无线充电传感器网络充电效率低下、实用性差的问题,文中基于传感器节点接收电量各向相异的性质,刻画了新的能量传输模型。基于此模型,通过电量离散和聚合的方法减少网络的充电延迟。
成果二:CoDoC: A Novel Attack for Wireless Rechargeable Sensor Networks through Denial of Charge(一种无线充电传感器网络新式拒绝充电攻击方法)
该成果来自于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主要作者包括林驰副教授、尚治(2017级硕士研究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任健康老师,王雷教授、吴国伟教授。文中提出了该领域首个新型的、针对无线可充电传感器网络的拒绝充电攻击方案,并对攻击方案的可行性和基于不同充电框架的攻击效率进行了分析。
相关介绍:
INFOCOM(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s)是计算机网络领域最为重要的三大顶级国际会议之一(CCF认定为A类会议),具有极高的影响力,是计算机网络顶尖学者每年一度的盛宴。本次会议于2019年4月29日-5月2日在法国巴黎召开,会议投稿总数为1464篇,最终录用288篇,录用率仅为19.7%。
内容来源 | 综合整理自大工新闻网
责任编辑 | 周学飞
近期精彩内容
为大工点亮好看!